【聚焦两会】行业专家学者提案大力发展超低能耗、低碳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5—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10日在北京召开,武汉大学徐礼华教授、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卫国、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万华董事长廖增太、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聚焦建筑及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相关领域热点,建言献策。

一、2024·聚焦两会 | 徐礼华两会建议及提案集锦

 

专家风采

 

 

全国政协委员  徐礼华

  • 武汉大学教授

  • 《建筑结构学报》特邀主编

 

提案一

 

关于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提案

 

建筑能耗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被动式建筑是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但是,目前并未被广泛推广应用,未形成产业优势,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国从事被动式建筑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产业工人都比较匮乏,大多数专业团队缺乏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专业人士的支持。缺乏人才支撑对推动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制约。

 

二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与传统建筑相比,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一次性成本每平米增加600~1000元。国内对被动式建筑的经济效益研究较少,投资者对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认识不足,投资回报率未知;消费者对其全生命周期节能效益了解不足,接受意愿较低。被动式建筑在国内市场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三是产业结构发展不成熟。相关上下游产业未形成集聚,产业链市场难以发挥协同效应。被动式建筑所用的材料,如铝包木门窗、防水透气膜、石墨聚苯板等,国内生产厂家较少,多数安装设备、建筑部件仍需进口。被动式建筑相关的设计、施工、咨询以及材料、设备等企业市场规模占比不高,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制约被动式建筑产业发展。

 

四是设计标准和激励政策不完善。目前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被动式建筑的设计标准和认证体系尚不完善、不规范。对被动式建筑的激励政策仍相对不足,有少数重点发展被动式建筑的省市,如河北、山东、安徽、北京等地区在免税、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地方被动式建筑激励政策,但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从整体来看,对被动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的指导与激励政策仍不完善。

 

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校结合智能建造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被动式建筑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被动式建筑相关材料、技术、工艺、设备。

 

二是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设计、施工、管理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鼓励地方建筑龙头企业或绿色示范企业加强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的宣传推广,培养一批掌握被动式技术和创新管理能力的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管理者。

 

二、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一是突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在老旧小区改造房屋、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及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积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适时引导现有建筑,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既有建筑开展低能耗绿色化改造。

 

二是对被动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如新风机组、窗户、外墙体、屋顶保温和地下室顶板等进行价值工程分析,降低产业成本,提升产品价值。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多媒体、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途径,普及被动式建筑的支持政策、优势特点、新材料新技术等相关知识,让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被动式建筑全生命期内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三、加强低碳技术基础研究

 

一是通过国家及省级专项课题,支持“产学研”合作,加强低碳技术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对被动式建筑涉及的墙体、门窗、玻璃、新风系统、地源热泵、太阳能蓄冷热等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法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装备等进行研发,夯实产业基础。

 

二是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构建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体系。三是鼓励和支持被动式建筑规划、设计、建材生产、施工、监理、检测、运维等相关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管理平台,使相关上下游产业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共享、高效沟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实现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为被动式建筑提供产业化基础。

 

四、制定相关标准和激励政策

 

一是编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借鉴德国被动房做法,并进行本土化改造,逐步取消集中供暖系统,推动自给自足的供电供暖发展。

 

二是制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材料研发、施工与质量控制、智慧运营、能效评估等方面的质量监管、咨询服务标准体系。三是鼓励各地区制定合理可控的激励政策,试行贷款贴息、政府担保、财政补贴奖励、税收减免等,或设立专项资金给予产业融资或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投资者与开发商应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积极性。

 

二、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发展智能建造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建筑业数字化程度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此现状,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在本届两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

 

陈卫国表示,要以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中国建造2035”提供有力保障。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发展智能建造,有三个领域还需进一步补强:在核心技术方面,要推动三维正向设计数据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无缝流转,搭建适合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结构体系,进一步提升生产、施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和交互协同水平,更紧密地结合人工智能等通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报批报建、监管验收等制度,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相关权益和责任的法律保护;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加快形成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集成应用,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进一步集成、共享建设全过程管理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设计、施工、产业各环节的联动。

 

三、“能”见两会丨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提质增效是光伏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能源体系,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 钟宝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继去年两会提出充分考虑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潜力等多份建议后,钟宝申今年的议案聚焦农村光伏高质量发展。在钟宝申看来,新形势下,光伏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为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农村光伏也存在不美观、有安全隐患、与美丽乡村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对此,钟宝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农村光伏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以及与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

 

能源转型是我国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方针源于对环境质量改善、能源安全保障、科技创新引领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入考虑。钟宝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仅是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的关键技术路径,还是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力军。

 

四、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推动高品质住宅与超低能耗建筑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围绕高品质住宅与超低能耗建筑建设、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标准、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融合提交了四份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 

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廖增太建议,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高品质住宅项目,鼓励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品质住宅与超低能耗建筑建设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背景下,建筑领域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地产新模式”,要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针。

 

廖增太指出,目前中国高端改善住房的总体供给相对有限、高品质住宅渗透率低,无法满足持续累积的改善性需求。

 

对此,廖增太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高性能材料、高标准建设高品质住宅,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大面积、低容积率、高绿化水平、结构合理、经久耐用、环保健康的好房子,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保温、防水、隔声以及门窗、环保装修等问题。培育一批设计好、质量好、环境好、服务好的开发项目,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在中国全社会总碳排放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为进一步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廖增太还建议,出台鼓励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政策。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促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在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成本控制、建筑面积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及各省市超低能耗建筑鼓励政策主要集中于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单个项目,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同时,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等。

 

建议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更新、工业厂房等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动开展建筑绿色低碳创新示范,加大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超低能耗创新示范社区、区域和示范城市。”廖增太说。

 

 

五、倪海琼代表: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让群众“住好房”

河北日报讯(记者马彦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建议,加大力度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智慧高品质住宅的需求,让更多人“住好房”。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

当前,我国住房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倪海琼代表介绍,我国部分建筑仍停留在传统阶段,节能率低、运行能耗高。超低能耗建筑能够提供舒适宜居、健康智能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推广价值。超低能耗建筑通过被动门窗、通风管道、保温密封等系统集成,节能率较传统建筑提升90%以上。通过运用集成设计思维,超低能耗建筑可有效杜绝传统建筑弊端,使用寿命延长五倍以上。依托大数据云平合,超低能耗建筑还能够实现全天候智能运维。

倪海琼代表建议,在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引领,在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采用专项补贴形式鼓励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产品,搭建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投放的金融支特绿色通道。同时加大科普力度,使超低能耗建筑智能、环保等观念深入人心。

 

六、(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王焰新:呼吁加强“双碳”人才培养

 

中新网北京3月6日电 (马芙蓉 王俊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需要资源、能源、资金和科技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在正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呼吁,加强“双碳”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王焰新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需求总量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增长迅速,但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且缺口随着“双碳”建设加速正在扩大,突出体现在风电、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等领域。

“构建并完善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响应‘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尤显迫切。”王焰新说。

在他看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他呼吁,发挥政府职能,加快制定“双碳”产业目录,完善产业细分标准。  

他强调,要推进高校“双碳”教育模式革新。比如,支持有条件高校做大做强“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双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型等形式转变;鼓励跨国、跨校、跨学科的“双碳”人才联合培养。  

--END--